虽然都不是第一回夜宿于野,除四郞之外,另三人还是第一回这么幕天席地的睡在大草原上。
四郞用把小刀在修一支桦木箭竿,在一头修出浅浅的螺纹,通过这螺纹旋接箭簇。浅的目的是在箭射入后,拔箭时只能拔出箭竿,而箭头会留在肉里。
刻刀螺纹之后,四郞又在安羽处剔空两边,这样箭在飞行时,向内凹进的空槽会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
黑牛已经呼上了,兔子和张三在小声的说着话:“这天还真象四哥说的,象个大锅盖。”
张三笑道:“那这天上的星星呢。”
兔子又道:“粘锅盖上的饭粒儿。”
突然的四郞发话:“禁声。”
两人一愣。
四周除了风声,好象没啥动静呀。
静听一会,飘渺的风声中断续着好象有人的笑声。
还有人说话的声音,对,说话的声音,蒙古鞑子。
兔子套在睡袋里猛的坐起,张三则是不紧不慢的从睡袋中钻了出来。
阿鲁台带着鞑靼大军在兴和一带打抢,一度差点打到兴和所,虽然他们杀了十几个边军,也见识到了大明边军的战斗力,抢到了些军需和粮食之后,便退去了。往哪退呢,往东而去。
可退了之后,阿鲁台又有点心虚,于是又决定派一支人马再去兴和那边打探一番,他想知道大明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四郞等遇到的是游骑,是这支人马派出的斥侯。
五个蒙古人围坐在一起,在烤火,火上好象有付兽骨,啃肉的啃肉,喝酒的喝酒,好不自在。
四郞伸了大姆指在脖子下一拉做了个割喉的动作,几人会意,扇形散开了。
下风口,有点小动静,蒙古人听不到,等听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张三的箭,“哆”的一声,重箭入肉,听到弦响,听到箭声,那箭已经没入了胸口,两个蒙古人被箭带着向后坐倒,两脚朝天。
另一蒙古人刚跳起,兔子已从他身后扑了上去,兜头小刀在脖子上一拉,那蒙古人两手捂着脖子,血箭还是从指缝间射出,想要叫喊嘴里咕噜咕噜吐出的是血泡。
黑牛更简单,另一蒙古人还没刚摸到腰间的刀,黑牛爽利的抱着那人的头,两手一拧,听到骨节咔嚓暗响,那人被拧着打了半圈倒在了地上,手捂着脖子,“啊啊”作声,脚还在蹬着。
四郞走进了的时候,两中箭的蒙古人又挣扎着站了起来,艰难的去抽腰间的刀,兔子一脚一个,把他们踢翻在地,两人在地上滚动,再也站不起来了。
四郞盯着倒在火堆旁边的蒙古人看了好一会,又看了看他们的马,说道:“乌齐叶特部。”
兔子不解,问道上:“四哥在说啥?”
四郞解释道:“这些是兀良哈三卫之一的乌齐叶特部的蒙古人。”
兔子又问道:“兀良哈三卫又是啥?”
四郞说道:“他们离这里很远,在东边,你骑的马就是当初跟他们买的,只是奇怪他们怎么会和阿鲁台勾结在了一起。”
朝代更替,末代皇帝不是投降就是被杀,元朝是个例外,蒙古最后一个皇帝开了北京城门跑了,逃回老家去了,这也给新生的大明王朝留下了隐患,此后洪武帝派手下大将多次北征。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明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20万大军,包围了南起辽河畔的金山,北至松嫩江交汇处的今前郭尔罗斯,东至伊通河、饮马河的纳哈出大军。纳哈出率四万余部被迫投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原纳哈出所辖地域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部众分别组成,史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
“靖难之役”当时的燕王借助原属宁王麾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三千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骑军骨干。燕王成了今上永乐帝之后,后为酬谢兀良哈三卫蒙古人,朝庭决定把大宁卫赐给他们。并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马市,供三卫蒙古人与明朝进行交易活动。而事实上,马市是有开,可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却不允许。这也成了三卫的心头之痛。
多年前,四郞跟着他的道长师傅到过广宁,并在那里买了十几匹好马,卖马给他们的正是三卫中的乌齐叶特部。
朱四郞知道兀良哈有小部落早就跟阿鲁台混在了一起。可乌齐叶特部可是个大部落,而且又在京师东北。若是乌齐叶特部都这么明目张胆的跟阿鲁台混在一起,那大明朝的北疆真的堪忧了。
四郞的前世也是喜欢历史的,大明朝值得称道的皇帝很多,开国的这几位个个都很具传奇,永乐帝时代,更是以征蒙古,收交趾,郑和下西洋及《永乐大典》等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
了解历史只是大概,可历史的真相和细节,永远只有当事人才能知晓。
重生后的朱四郞很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更了解他所居住赖以生活的阴山地界。作为大明朝与北元的边界,朱四郞很自然的去了解了一下北元蒙古人。
大明朝往北,西是瓦拉,中东部是鞑靼,东是三卫,鞑靼诸部与三卫相接。
本来蒙古各部都有传统的地盘,可后来元惠宗七世孙额勒伯克可汗被卫拉特人杀了之后。原本还面上统一的北元垮塌了。瓦拉人开始东移,鞑靼与瓦拉之间征战不息。朱棣称帝后,他有个原则,北元不能有所谓的大汗只能有他封的王。
阿鲁台名为鞑靼太师实际上鞑靼两位可汗从没走出过他的阴影,鬼力赤后来被他杀了,他又立本雅失里为汗。于是1412年,永乐帝第一次亲征蒙古,征讨的对象就是鞑靼。马哈木和弟弟太平、把秃孛罗归则顺势归顺明朝,还得了封赏。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其后马哈木又大败本雅失里、阿鲁台,本雅失里西奔,逃的不是一般的远仍被马哈木杀了。但公认的是,本雅失里之死与阿鲁台也有关系,说的直接一点,那就是阿鲁台借刀杀人。阿鲁台战败后东逃保存了实力,他一方面结交大明朝,并被封为大明和宁王,另一方面在瓦拉马哈木杀本雅失里之后,他悄悄立阿岱为汗。
瓦剌在杀了本雅失里之后得到了大明朝的扶持,太师马哈木为大明顺宁王,一枝独大。可马哈木随后于1415年又扶持答里巴,此人是为本雅失里的弟弟,染指蒙古汗位,拥立答里巴为大汗,马哈木自任太师。于是有了永乐帝第二次亲征蒙古。
1415年永乐第二次亲征蒙古,这次他征讨的是瓦拉并大败答里巴和马哈木。明军撤退后,鞑靼阿鲁台和阿台汗袭击瓦剌,瓦拉大汗答里巴战死、太师马哈木重病后死。阿鲁台随后再次袭击瓦拉,马哈木与妻萨穆尔公主之子巴穆木被活捉。据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关押巴穆木,鞑靼人就找来一口大铁锅,把他倒扣在锅里,蒙语“大锅”发音为脱欢,于是巴穆木这个名字被人们忘记了,一个叫脱欢的瓦拉强人诞生了。
脱欢成了阿鲁台的农奴,他母亲萨穆尔公主却成了阿台汗的妻妾,这位公主应该是貌美且手段了得,在她的求情之下,阿鲁台后来居然让脱欢回到瓦拉。回到自己的绰罗斯部之后。脱欢马上召开了瓦拉诸部大会,会议上制定了联络大明朝的方针,同时又悄悄立斡亦剌歹为汗,他需要一个可汗来统一瓦拉诸部落。
看到鞑靼势力强大之后,大明朝又转而支持瓦拉,并让脱欢继承了马哈木的顺宁王爵位。于是现在瓦拉太师脱欢--也即是大明的顺宁王为主,携本部可汗斡亦剌歹--对外则为大明的太平王为辅。对阵鞑靼太师阿鲁台和他所立的阿岱汗。西蒙古对东蒙古,瓦拉对鞑靼。
鞑靼和瓦拉虽同是蒙古人,却有解不开的世仇,这与蒙古人桀骜不驯喜欢内斗有关,这也与大明朝的分裂打压扶持策略有关。
这些年的折腾,鞑靼远离大明朝在东北的科尔沁部迅速崛起。科尔沁部本来就与福余卫相邻,一直有着联系阿鲁台更是很有远见的与三卫建立了姻亲关系。鞑靼太师阿鲁台,受大明朝扶持,他代表东蒙古阿岱汗支持兀良哈三卫南迁大宁。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方面积极组织三卫南下,另一方面组织鞑靼各部向三卫驻牧地东迁。
兔子没有从蒙古人身上搜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便把他们的兵器收了起来,把马牵走了。
经过了一场战斗之后,大家又兴奋了起来。
可乌齐叶特部的出现,又让四郞陷入了沉思之中。史载永乐帝几次北征并没有真正的打击到蒙古人,蒙古人真正实力的耗损来自内斗。不过,从四郞知道的信息来看。永乐帝已经进行的两次北征还是打击到蒙古人了,而且打的还很狠。
现在阿鲁台显然是与三卫勾结起来了,原本向西北的路线要改改,改向东北。
一滴水改变整个世界,看似很多小很偶然的事件,最后能汇成历史的洪流势不可挡的把你冲进故纸堆里去。
阿鲁台今日劫掠了兴和,明天可能犯大同,现在和三卫勾结在一起,若是去大宁(锦州),那给大明朝的冲击更大。
朱四郞知道永乐帝的文治武功,如《永乐大典》,如报恩寺塔,如郑和下西洋,如收安南,如次北征,而且是死在最后一次北征的路上,但他不知道,瓦拉或是鞑靼犯边会犯到何种程度。
大明朝在九边囤了重兵,可这些兵将分到各个卫所都是千人不等。万里边疆,蒙古人想要过来打草谷,若是小队人马,那是防不胜防。若是蒙古人骑兵过来以万计,那一般边关要塞根本不是对手,而且他们打了就走抢了就走,也是没办法对付。
中原国家一旦兴兵火,从决定打,到真正发兵,中间的人马调动,粮草筹集,武库兵备等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而蒙古人却是简单的很,战马和兵器都是自备的,很多蒙古包都是直接建在牛车上的,粮食很省事,赶上一群牛羊就能发动战争了。
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在中国的北疆就是这形势,匈奴到突厥到蒙古人,这些都是千年做贼的,而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千年在防贼,何其累也。
大明永乐十二年,西元一四一七年正月,永乐帝第二次北征。
是年。朱四郞十七岁,虽说只有十七岁,可在阴山山麓大洋河畔的这个村庄里,他已经是说话份量排名第三的人物了,排名第一的是张氏的族长,此人长年卧病在床,可对四郞极为推崇。排名第二的是赵姓的里正,对朱四郞言听计从。
永乐帝北征,自宣府过,经德胜堡出关。
那个邋遢好吃的道士师傅教了朱四郞一身的本领,多年来也曾带着他在边塞四处游历。出于好奇,更多的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关注,朱四郞当年曾经一路悄悄的跟着大军北上。因此,对于北地草原蒙古的鞑靼和瓦拉,对于东北的三卫,朱四郞还是较熟悉的。
武安侯反应这么快,再联想到右卫德胜堡附近的军马场刚刚从运来的大量军马,扭说据说是朝日鲜明之国进贡的,显然皇上是早就准备呀。
朱四郞知道的是,明年开春永乐就会第三次北征,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连续的北征,只到死在征途之上。难道历史上明年春天的北伐就是这次的导火线引起的?
不过从永乐的性格来看,好象他对周边的国家从来就没有相信过,好象个个不是奴才,就是潜在的敌人。大明朝征战的弦一直迸的紧紧的,不管是打谁。
按永乐帝的心性,他不可能不知道三卫与阿鲁台的勾结,而且在以往北征时,这已经有迹象了。
这会阿鲁台犯边,带着三卫的兵马,胆子非常之大。那三卫呢,真的是被阿鲁台逼迫的,还是生存的环境实在是恶劣,不得以而为之,还是早就有作乱的心思。
不管是瓦拉还是南下,还是三卫与阿鲁台勾结,这都会对朱四郞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为他生活在大洋河村,生活在阴山南麓,一处不显眼的小村庄。
但这个村庄被三在是万全卫所环,往东便是宣府镇,附近的乡村,附近的军囤,现在都与大洋河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这些年,这种关系已经渗透到了宣府,影响到了来往北地的商队。
想要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有个安稳的环境。从这些年朱四郞的运作来看,小环境是有了,但是大环境,大环境,他一个小人物左右不了。只能去了解这大时代的潮流,顺应潮流的发展,他不会去做弄潮儿,但也不想被这时代的洪流给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