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已对日本汽车有好感?啥时候出来一个这样的传闻?查尔斯李有些不明白。
但是人家既然找上门来,查尔斯李又没有关于汽车代言的合同在身,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对方来自日产汽车公司,其实准确来说是雷诺日产联盟,上世纪末,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准备收购日产汽车公司,但是在日本人的坚决抵抗下,只收购了部分股份,成为了第一大股东,但是并没有控股权,只不过委派了卡洛斯戈恩负责公司的运营。
带队来谈判的也是一个日本人,英菲尼迪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希望查尔斯李能够代言英菲尼迪这个牌。
其实查尔斯李对于汽车并没有固定的牌爱好,劳斯莱斯、宾利这些自然不讨他的喜欢,除此之外,那些高性能跑车查尔斯李都很喜欢。
喜欢意大利跑车的外形优美和高性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喜欢美系跑车的肌肉感和豪放狂野,不过操纵性和性能向来都是一对敌人,性能好的大多很难操纵,甚至需要专门的培训。查尔斯李经常拿队友们的高档跑车练手,顺便感受一下,看看谁家的更符合自已的喜好,倒不是寻求代言,查尔斯李也不差那点钱,主要是买一个自已喜欢的。看上的车子很多,比如法拉利f430、帕加尼风之子、保时捷2、道奇蝰蛇z、雪佛兰克尔维特等等,但是这些人的车里面,没有一辆日系跑车。
而日本车,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这是给家里的妇女开的,省油、省心、廉价、可靠,是日本汽车的标签,至于什么火爆、激情,那就完全不靠谱了。
自已代言这样的车子,是要成为妇女之友的节奏吗,查尔斯李自然有些不情愿,虽然查尔斯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上学的时候,见到一些日裔的学生开过一些看起来很动感有力的车子,但毕竟不是主流。
汽车发源于欧洲,但是汽车上的国家却是美国,所以欧洲汽车和美国汽车都各有特点,而日本汽车做为后来者,想要进入这样成熟的市场,就必须拿着自已的一套来。
所以日本人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决定以省油、廉价、可靠为口号主打经济牌,因为他们相信,美国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富人,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大块头大空间高油耗的车子。
日本人擅长搞精细化,不仅制造擅长精细化,管理同样也擅长精细化运作,所以他们可以在保证质量和性能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非常低的层次,然后拿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车子去跟美国那粗犷的车子竞争,自然无往而不利。
日本人做的就象是“田忌赛马”一样,以上等马对美国车的中等马,然后又用中等马对美国车的下等马,以这样的方式在美国占稳了脚根,然后逐步开始侵蚀福特、通用、克莱斯莱三大汽车厂商的地盘。
但是日本人并不甘心只做低端厂商,在站稳了市场之后,他们雄心勃勃地开始向高端市场进攻,本田成立了讴歌,丰田成立了雷克萨斯,而日产就成立了英菲尼迪。
初始英菲尼迪这个牌子算不上成功,但是在卡洛斯戈恩的运营下,无论是日产还是英菲尼迪都获得了成功。
就算雷克萨斯对标奔驰一样,英菲尼迪除了出色前卫的设计和贴心的客户服务以外,他们的主打跟宝马一样,也是主打操控性,而以较低的价格、同等的质或特质,让他们迅速地切入了这个市场。
查尔斯李没有开过他们的车子,所以对他们的介绍,也就有点半信半疑,当然了,在脸上,要做出一幅认真倾听的姿态。
其实对于《朝日新闻》上的那篇报道,井申一川并不认可,或许只是查尔斯李随口应付了一下,或许是这个叫什么库代子的记者胡编乱造的,但是上级传来的命令却是要尽量促成双方合作,所以他也没有办法。
这次介绍只是双方认识一下,然后井申一川讲解了英菲尼迪的牌解释,然后又有些谄媚地夸了查尔斯李一番,并且有些牵强地把查尔斯李跟英菲尼克扯到了一起。
查尔斯李听了以后,也不以为意,反正代言吗,总得找点双方共通的地方,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或球迷,不然的话就只能采用狂轰滥炸的宣传手段了。
查尔斯李呆的时间没有二十分钟,就离开了会见地方,虽然对方来的很主动,应该很有诚意,但是主动吗,当然是越多越好了,适当的时候,摆摆架子也没有什么问题。
剩下坎德尔他们则是开始跟对方进行实质性的接触,对方为什么来,又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准备出多少代言费用,这些都需要通过接触来了解。
了解之后,坎德尔跟查尔斯李汇报,然后再由查尔斯李来决定。
首先,他们是通过一家媒体的稿件才发现查尔斯李对日本汽车的认可,而这个时候查尔斯李也想了起来,好象自已是对某个日本女记者说了这样的话,但是自已只是随口说了那么一句,怎么就引来了一家厂商。
代言自然是希望借用查尔斯李的人气,来换取球迷们对英菲尼山寨的认可,达到双方的共赢的目的。
而对方的提出来的代言合同是为期三年,每年三百万美元,共九百万美元,查尔斯李需要每年配合他们完成两次广告拍摄和两次商业活动,他们每年提供两辆汽车给查尔斯李日常生活使用,查尔斯李必须保证在出镜的时候,身边只能有英菲尼迪汽车。
查尔斯李想了想,决定还是拒绝这个合同,一来价格并不是算很好,待遇也不是很优厚;二来查尔斯李也考虑到了,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难以磨灭的仇恨,而查尔斯李却想往往更具潜力的中国市场发展,那么就必须考虑这个因素。查尔斯李就让坎德尔告诉对方,查尔斯李对于代言暂时没有兴趣,希望双方未来还有合作的机会。查尔斯李本以为对方会就此罢休,然后各走各路,谁知道对方却不肯这么容易放弃,而是坚持继续进行会面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