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点了点头,随即笑道:“你们姐妹先说话。”说完李桂起身去了书房。
鸳鸯见此,也避开了金钏和玉钏,跟随李桂进了书房,然后给李桂倒了杯茶。
……
手捧茶盏,李桂幽幽而思……
他清楚发现贾宝玉的出现对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意味着什么……他想立刻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贾府诸人,但是他觉得为时还早!
这是因为贾宝玉是否回去还没决定,而即使回去,该怎么回去,这个问题也值得商榷——这里关键是贾政对贾宝玉的态度,如果见到贾宝玉,贾政大棒子拎起来该怎么办,即使打不死,打残了也是个问题。
想了想,李桂决定还是先去拜访贾宝玉一下再讲。
……
一直到傍晚,金钏才离去,送走金钏之后,李桂看到玉钏脸上泪痕依然……而玉钏毕竟在他跟前久了,李桂与她也是有了些感情,因此拍了下玉钏的香肩,轻轻安慰道:“不要伤感了,你能与你姐姐重逢,实乃幸事,该高兴才是。”
“嗯……”玉钏轻轻的应了一声,破涕为笑。
“吃饭吧!”这时鸳鸯说了声。
……
吃过饭之后,李桂进入了书房,开始细细的规划杨柳庙开发的事情,当然他脑里对此是有样本的,不过样本却是来自后世的商业街与古城,或者说商业街与古城的混合体。
而鸳鸯和玉钏虽然打定了注意要向探春打李桂的小报道——即使是与金钏重逢也没动摇玉钏的这份决心!
因为与金钏的交谈中她已经知道金钏已做了贾宝玉的妾,已是有了归宿,这令她如何不向往。
但是一来此时李桂依然在书房;二来想着李桂明天就去拜访贾宝玉,她们也想把贾宝玉的事情一块向探春说一说,所以决定把写信这事往后推一推。
李桂、鸳鸯、玉钏虽然都决定看明天贾宝玉的消息,再决定把消息传到京师去,但此时青江记里,薛宝钗却正在写着信。
薛宝钗的信是写给薛蟠的……
李桂既然要搞开发,薛宝钗肯定是大力支持的,因此她想多参与些股份。
但是这毕竟是动用银子的事,薛蟠再疼爱她,但他毕竟是一家之长,这样的事情,薛宝钗还是要告诉薛蟠。这里面也有尊重薛蟠的意思。
而她给薛蟠写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嫂子夏金桂,这样的事薛宝钗觉得如果不和薛蟠通下气,以夏金桂的泼辣脾气,以后肯定会找她的麻烦。
薛宝钗此时其实在薛家过的并不像以前那么自在,这也是自然的,自古以来这嫂子和小姑子都不怎么对付,特别是对没出阁的小姑子,作为嫂子总是会觉得碍手碍脚的,都想把小姑子扔出去。
而此时薛宝钗却认为告诉薛蟠也没什么,因为薛蟠投资大观园是赚了银子的,所以她写信时,心情很轻松。
但是薛宝钗不会料到物换星移,人心易换,具体在这件事上,夏金桂会考虑薛宝钗和李桂的关系,以及金陵到京师遥远的距离!
……
而在薛宝钗写信的时候,南安洲巴渝城里,南安郡王许寿却收到了徐福的来信……
南安郡王掌御一方,也是豪横惯了的性子,看到徐福的信之后,要不是南安洲土王又乱,他真想带兵去砍李桂的脑袋。
不过虽然此时不得其时,这份仇许寿却是记下了随后写了一封诋毁李桂的密奏,大意说李桂持宠而娇,仗势欺人。
但是他却不知道雍元帝呵斥他纵容亲族,不遵法令的圣旨正在路上。
而以后,因为雍元帝的呵斥,许寿对李桂更是怀恨在心,并司机报复……
……
第二天,九月初十,一大早李桂还是和以前一样,处理了一下公务之后,这才起身,带着玉钏、鸳鸯,让邓会驾着马车出了城。
出城之后,往东南方向走了一阵子,向路边的农人打听了一下,因为贾宝玉医术出名的缘故,很容易就从农人嘴里得知了九曲村的方向。
远途杨柳依依,小路曲曲折折,绿中带黄的稻苗中偶然碧莲……
“他倒是会找好地方?”
如此美景,想着以前自己为贾府所操的心,所费的力,而贾宝玉却在此山水人生,途中李桂不仅感慨了句,只是这感慨里多少带了些不满的意思。
这不满鸳鸯和玉钏却是听出来了,随即鸳鸯也感慨道:“二爷这是有福之人不用愁。”
玉钏闻言,轻轻的笑了——她却是不好答话,因为金钏也在这里逍遥人生。
……
马车哒哒……按照金钏所言,在九曲村最前方、最大的院落前停下,而后李桂和鸳鸯、玉钏下了马车,玉钏上前轻轻扣了门环,随即一个小丫头从门缝里探出了头,奶声奶气的问道:“你找谁?”
从小丫头清秀的样子里,李桂依稀看到了林黛玉的影子,而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了愁儿。
“他也该会走了吧!也不知凤儿生了没有,回头得赶紧让她们过来。”
心中想着突然之间李桂心里温煦一片……笑吟吟的对贾玉初说道:“我乃李桂,乃是你姑丈,你可是……”
李桂很想说你可是玉初小娃,而在这时贾玉初突然恍然大悟道:“你就是惹我爹爹生气的那个大坏蛋?”
李桂:“……”
李桂正感无语,而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一声轻叱:“初儿,不得无礼,快叫姑丈。”
随着话音,门“吱”的一声开了,林黛玉与贾宝玉出现在了大门边。
李桂循声而望,只见贾宝玉一声白衣,身形轻减,不过神态却比以往沉静了许多;而林黛玉身影依然消瘦,不过看她抱起贾玉初的利落劲,身体好像好了许多。
而报贾玉初时那疼爱的样子,恍惚间李桂有种感觉林黛玉已经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时光,是把刀啊,把人雕刻……”
见此李桂心中突生感慨,随即向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抱拳行礼道:“见过二哥、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