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推崇的士子,不是死板的尊崇上面的命令,而要知道变通,最重要的是能把事情做好,做对。
当上面做错了事的时候,儒家认为是要死谏,让其认识到正确的道路,同时还要给其留一定颜面,让其改正,所以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庶民犯错,可以游街示众,砍脑袋,士子犯错,一道白绫,一杯鸩酒,死的也要体面。
而墨家认为,上面的人做错了,和下面的人要一同受罚,不然谁还愿意听你的话呢?你要是自己享受,而让下人受苦,谁还愿意和你在一起恪守命令?所以墨家巨子的生活往往清苦清贫,对规矩的遵守比下人还要严苛。
在墨子中这么写:“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如果让民众和你尚同,你就要和民行一样的事,如果不行,民就不听你的,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倍,要惯行兼爱之道。
自罢黜百家之后,百家除儒家后渐衰,逐渐融入道教,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墨子,也是明的时候,张宇初天师将其编入道藏太清部才留存五十几篇。
一个正一的道士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当道士真累,人家一见面,就要问你能不能占卜算命看风水,如果不会马上就怀疑你是不是真道士。
事实上在汉以后,我们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通俗演义小说等,看到的道士,基本上都得是隐士高人的存在,要能说法讲理,占卜算命看风水,还得要能治病救人,降妖伏魔,像是奇门造物,行军打仗啥的也是必修,还要能辅佐治国,老本行的壤灾炼丹祈福就更不要说了。
事实上在汉以后,道士如此多面的形象,就是因为在之后,因为儒家士子占据了朝堂,百家的很多东西都得被并入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然后综容其他的内容,所以我们今天提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往往说释、道、儒为代表,也是有原因的。
墨子的天志篇里,和后面的明鬼有相承应的关系,在墨子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
在墨子的思想中,上天是具有一定人文属性的,而这个人文属性在天为规,在地为矩,在人为义。
说的白话点就是在墨子看来,人间的善恶,非是由人间而选定,人间的善恶是符合上天的意志的,行善的,大义的人是为天所偏袒的,反之不义之人,就会被上天所惩处,就好像夏桀,商纣那样遭到灭国的灾祸。
《天志》篇里很简单的阐述了这一核心思想“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这一点上,和儒家孔孟一派的思想有相承续的关系,儒家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上天的意志是明确的,人应遵行天的义理,而这个在人类社会,就是仁爱,就是强者固强,而不欺凌弱者。
天道者,不弃孤弱。
而后来,儒家的荀子一派,继承道家黄老思想,开始接受天道自然的思想,所以即使到了现代也常有人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比。
其实这里要纠正一下,孟子讲的性善,是说人性有仁义恻隐的一面,所以即使是穷凶极恶之人,也会有廉耻,也会知道要穿衣服上街,就是说还是会遵守人道的一些礼,不比于畜生的思想。
但是孟子还认为,天道本身是有属性的,天道会有仁义的属性,所以人之所以会变恶,是在于后天的沾染,而荀子则认为,天道是无性的,人伦,道德是后天的学习和自我的约束以达到的人格的圆满。
当然两人都赞同,食色性也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即使是现代的生物学来看,也是不错的,所有的生物有最基础的两种本能,一个是生存,另一个就是种族的繁衍,恰恰对应出了食色两者。
但是孟子认为,这些是人的兽性的本能,人还有承自于天的仁义。
实际上在后来道教的思想中,也有相应思想的体现,我们现在总听人说三魂七魄,但是能具体说出来三魂七魄是哪些的人却并不多,在云笈七签魂神部里讲:“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
“第一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第二魂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第三魂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秽乱昏暗、耽著睡眠。”
在这里讲的就是人三魂里,天魂胎光秉上天之清静,是人善,良知,正义的那一面,地魂幽精,是欲望的那一面,食色名利睡等种种欲好,由其而生,而命魂爽灵,阴阳夹杂,如果阳占上,这就是好人,死后也能上升,反之若是为欲所牵引,就是坏人,死后就会沉沦。
所以道教又有说,纯阳为仙,纯阴为鬼。
当然这只是一个解释,并不完全正确,这些都还有其他更明确的解释,在这里不多说,我讲道家那个帖子里会提到这些,欢迎去看。
墨家思想的天志,也有这一面“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在荀子的思想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其自然的一面,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个应字,就是人如何应对,天道是自然的,不依人力而改变“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就是说上天不因为人厌恶寒冷而没有冬天,大地不因为人们不方便远行,而宽广。
人应顺应自然,同时借助自然的规律,但是荀子否认天有主观的意志,认为天是客观的存在,所以荀子又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里就是讲,人们积极的生活,可以利用对天地的了解,而改善生活,而改变人类社会,实际上这有点像是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一样,科学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人类发现自然的规律,再加以人力利用和改善,但如果人类过多的改变自然本身的运作,又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适度而行。
荀子在天道的认识上,采取了道家思想的自然观,但是荀子驳斥庄子的消极,在这点提倡儒家的知命,和主观能动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这里,墨家赞同儒家的仁义之天,但是墨子不赞同儒家知命的属性,知命并不是宿命论,而是儒家认为,尽人事,听天命,人之所行,不是绝对的,人只能努力自己的,但是结果未必尽如人意。
就好比我想要当总统,我可以学法律,学政治,等等去努力,但是最后是不是我能当上,却是有运气和天命的成分在里面,换句话说人只能选择开始和努力的过程,而结果不是人能选择的,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命运。
我们今天提到命运,总是把所有的都归为了命运里面,认为好像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注定的,要不就是完全对其嗤之以鼻,其实儒家的这种看法,其实很有道理。
尽力而为,坦然面对,尽人事听天命,才是孔子所说的知命。
而墨家做非命论,以驳斥儒家这种看法,甚至觉得,儒家这样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是消极的。
墨家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认为有宿命,那么帝王就不需要制定律法,也不用治理国家了,同时商纣,夏桀的时代就不会民不聊生,而换上武王,商汤这些贤王,天下就安顺,百姓生活就安居乐业。
所以墨家认为,这些都是人的选择,和人的作为所带来的,所以人不能不努力,并且认为,宿命是失败的人提出的,为什么呢?一个人贤明,成功的时候,人们称赞这个人,但是如果这个人作恶,失败了,就可以用命运为自己开脱。
在墨子非命篇里看到的,其实是对绝对的宿命论的驳斥,和儒家所说的知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墨家过于强调人的行为,事实上有点像是人定胜天的思想。
墨家说的上天,只是制定了标准,以此标准赏善罚恶,而不会决定人的行为和命运,反之人的所作所为会是上天和鬼神评判人的标准。
在这里,楼主个人是比较赞同儒家的知命思想的,消极的认为命中注定,还是过于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是极端的看法,人不能不劳而获,也不能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力有时穷,只有心才是宏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