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8年,周王郝五十七年。
秦国改历法,复以一月为岁首。
秦昭襄王在休养百姓、修缮武器之后,又准备进攻赵国。
武安君白起谏言道:“不可。”
秦昭襄王道:“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白起道:“长平之事,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使,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秦昭襄王不以为然,以此为敷衍之词,一年时间,赵国绝无此巨变之象。秦昭襄王道:“寡人既以兴师矣。”
秦军以河东临汾、运城盆地为前进基地,秦昭襄王令王稽为河东太守主持大军后勤事务,杜挚副之,驻地汾城(侯马市西北)。并开始在永济市修建蒲津桥,方便从关中调运物资支援前线。
正月秦昭襄王使五大夫王陵将兵攻赵邯郸,赵急,求救于各诸侯,其皆不应。秦五大夫王陵初战失利,亡五校,计约二千五百至五千人。于是秦昭襄王想要武安君白起出征,武安君称疾不行。
秦昭襄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道:“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卒不及其半,而与之战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达其国士卒的十之七八,现在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回答秦昭襄王道:“先前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当时伐楚,其国既无良臣,又无守备。因此起才得以引兵深入,占领更多的城邑;而且还不得不用拆毁桥梁、焚毁船只的方式来激发士气,靠着掠夺楚国郊野物资来满足军食。在那个时候,我国的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大家不用承诺什么就很亲近,不用商量就彼此信任,上下同心同德,一心争取立功,以至死不旋踵。而楚人却只关心自己封地的安全,全都人心涣散,莫有斗志。因此才能取得如此功绩。伊阙之战时,韩国势力孤弱,其欲等待同魏国一起行动,而不想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互相推诿而不能同心协力,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这些都是由于谋划得当、利用形势、符合自然的道理,哪有什么了不起的啊!之前我国破赵军于长平,却不立即趁着赵国胆气尽丧之时一举灭之,反而有所顾虑,放过了此良机,使得赵国能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现在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拼死坚守;向赵军挑战,其必不肯出战。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再说臣现在又在病中,不能出征。”(白起真是过分了,人非一年生作物,安能有一年‘养孤长幼,以益其众’之事)
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秦昭襄王不满道:“没有白起,吾不能灭赵乎?”于是向五大夫王陵部增兵,后更使左庶长王龁代王陵伐赵。前后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期间赵王多次派出轻锐部队偷袭秦军粮道,秦军因此多次失利。
秦军在邯郸城下始终无法取得战果,武安君白起又死活不愿前去领兵,以致诸侯蠢蠢欲动。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因此自秦军包围邯郸后,平原君多次写信给魏安釐王及信陵君求救。十月,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姬姓、晋氏、名鄙,时年约七十)率十万之众前去救赵。秦昭襄王听说魏国要派兵前去救赵,因此派出使者警告魏安釐王道:“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秦并使将军张唐攻魏,得魏国城邑,然因蔡尉弃城不守而失之。蔡尉还,按律斩之。魏安釐王恐,使人止晋鄙,大军因此就地屯住于荡阴(汤阴县)至邺城(临漳县)一带,因此魏军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今年大概就在诸侯围观秦、赵两国在邯郸城下僵持中度过了。当然,燕国没这么闲,燕武成王卒,子燕孝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