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温殿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长平风云 > 第四十三章 华阳之战

第四十三章 华阳之战(1 / 1)

公元前273年,周王郝四十二年。

在上年下半年魏国主导的新合纵抗秦外交举动中,韩国鉴于本身实力的削弱及对他国的不信任而拒绝加入这一联盟。因此魏、赵两国决定以武力威胁迫使韩国加入联盟。

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古城坐北朝南,城墙南北长660-750米,东西宽570-630米,周长约3公里。城墙及其四角共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具有城壕、护城河、防御墙、防卫坑等大型城防设施,城壕居于城墙和马面的外侧,倒梯形状,口宽4米、底宽0.6-0.9米、深4.25米,壁斜收,挖制规整。护城河内侧高于外侧,壁面陡直光滑,防御墙建于护城河内沿岸上,基夯打而成,防卫坑系修建马面时就近取土的取土坑,取土坑正好封堵住防御墙的缺口,应是规划的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华阳距韩国都城新郑不足二十公里,韩国告急于秦,冠盖相望,然秦国欲坐收渔利,不救!韩相国前去拜访陈筮(妫姓、陈氏、名筮,年老)。

韩相道:“现在事情已经十分危急了!希望公能为国即使抱病也连夜赶路前往秦国求取援军。”

陈筮刚入秦国边境便见到秦相魏冉,穰侯问道:“韩国现在很危急了吗,连公都派来了?”

陈筮不急不缓地道:“不急,韩国还有的是时间选择。”

穰侯怒道:“那是什么原因连公都作为主使派到秦国来了?贵国派来敝邑求援的使者冠盖相望,公凭什么说不急呢?”

陈筮道:“韩国要是危急了,就会改变外交对象。正因为现在还不急,因此多次派使者前来秦国。”

穰侯道:“公不要去咸阳拜见大王了!臣请现在立刻发兵救韩!”

于是秦国以白起为将,客卿胡阳佐之,八日而至华阳,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擒三将,并强占韩城华阳作为大军驻地。魏将芒卯败逃,下落不明,其举主薛文被迫离开魏国。秦军乘胜追击,与败退赵将贾偃战于黄河边,逼迫赵军二万人退入黄河,赵军尽墨。之后,秦国进围大梁城。

华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前往秦国割地求和。孙臣对魏王道:“魏不以败之上割,可谓善用不胜矣;而秦不以胜之上割,可谓不能用胜矣。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魏王曰:“善。虽然,吾已许秦矣,不可以革也。”对曰:“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欲食则食,欲握则握。今君劫于群臣而许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枭也!”魏王曰:“善。”乃案其行。《战国策·魏策三》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史记·魏世家》

博:两人对弈的棋,各六子,一子名枭,五子名散,先杀对方枭者胜。

魏国派须贾入秦求和。须贾对穰侯道:“臣听魏氏大臣父兄都对蔽王说:‘当初惠王伐赵,败赵军于三梁,并以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地妥协,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燕都蓟城,燕氏不割地妥协,而蓟城复归。燕、赵之所以能够保全国家增强军力,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而秦国是个贪婪暴戾而无法亲近的国家,其目的无非是蚕食我国,兼并晋国故地。前年秦国战胜暴鸢,我国答应割让八县与秦国议和,但没想到才交割三县,秦国就又出兵夺我地。夫秦何厌之有哉!现在秦国又大败了芒卯,并追入北宅(郑州北),这不仅仅是要来进攻大梁,而且还是要胁迫大王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请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秦国的要求。现在大王要是背叛楚、赵而与秦国议和,那么楚、赵一定会为此恼怒。到时候楚、赵也会争着与秦国议和,秦必受之。之后要是秦国挟持楚、赵共同出兵再来进攻我国,那时候我国再想挽救危亡就再也办不到了。因此愿大王一定不要与秦国议和。即使最后大王实在要与秦国议和,也请一定要少割土地并让秦国派人质来魏作为担保:不然秦国必定欺骗我国。’这就是臣在魏国听到的议论,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说:‘维命不于常。’这就是说运气这东西是不可以依靠的。前年贵国能战胜暴鸢,而割八县,这并不是秦军精锐不可挡,也不是计谋巧妙,主要是运气好吧了!现在秦军大败了芒卯,侵入北宅,并围攻大梁,这是把上天的眷顾当作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明智的人就不会这么认为。臣来贵国之前听说魏氏已经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来戍守大梁,臣以为大梁有军队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都不能轻易就攻取了。放松对楚、赵两国军事力量的警惕,轻率地来进攻具有十仞高城、三十万众的大梁城,还觉得一定能够拿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进攻大梁而不能夺得,而秦兵必定会很疲惫,君之陶邑必定会因此丢掉,那么无论是秦国还是君个人都会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犹豫不决,秦国可以稍稍要求一点魏地便见好就收了。希望秦国能赶在楚、赵援军未赶到大梁之前稍微要求一点土地就与魏议和吧。魏国现在正犹豫不决,要是知道秦国只要求一点土地就能议和,它一定会很乐意地,而君之愿望也可以实现了。楚、赵怒魏国先于己而和秦国议和,必定会争着来讨好秦国的。合纵联盟由是解散,而君就可以随意施为了。况且君之取地,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南阳;又可为陶邑开拓启两侧边界,尽故宋,卫献单父。秦兵不出,就能保证完整,就可以继续威慑它国,而其又为君所掌握,那么君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再考虑一下,不要随意冒险。”

穰侯道:“善。”罢梁围,魏乃献南阳地(修武县)以和。秦太子入质于魏。由是秦与韩、魏联盟,将伐楚,适楚左徒公子歇(芈姓、熊氏、名歇,时年约四十余)来秦。此公子为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后封于黄国,改氏为黄,封号为春申君,故春申君黄歇与秦宣太后为亲姐弟或亲姑侄关系。甚至此君很有可能字子兰。

秦昭襄王刚刚下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大军尚未行,而楚使左徒公子歇恰好此时来到秦国,听说了秦国的出兵计划后恐秦一旦举兵,楚国就为之覆灭。于是公子歇上书说秦昭襄王道:

天下的诸侯没有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让两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劣狗就可以趁机获得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请允许臣陈述一下臣有这一观点的原因。臣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两个方向的所有土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万乘之国也不曾有过的盛况。可是从先帝惠文王、悼武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办法。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就会如同风吹白云一样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绩也算够多了。大王停止征战休整部队,两年之后再次发兵;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仁、平丘,黄、济阳则退缩自守,如此魏国必然屈服投降于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齐国、秦国的通道,截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脊梁,天下诸侯便不敢随意改变外交策略互相救援了。大王的威势便可以说发挥到极点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绩,掌握威势,去掉功伐之心,广施仁义之道,就可以使秦国没有无后患,那么大王的功业将盖过三王五霸。大王若是依仗秦国壮丁的众多,凭靠军备的强大,趁着大败魏国的威势,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诸侯屈服,臣担心大王会为秦国留下严重的祸患啊。《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经》上说:“狐涉水,濡其尾”。这些话说的都是开始容易,结尾难。怎么才能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只看见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功绩,只是由于它们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换得了后来的祸患。因为吴王夫差相信了越国的恭顺,所以才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国人之后,回来时却在三江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智伯相信韩氏、魏氏,因而前去讨伐赵氏,进攻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韩氏、魏氏背叛了他,在凿台杀死了智伯瑶。现在大王嫉恨楚国遗留的实力不弱,却忘掉大败楚国就会使韩、魏两国更加强大的事实。臣替大王考虑,认为不能这样做啊。

《诗》云:“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范雎还未出,远交近攻就已经流行多时了)《诗》云:“趯趯毚兔,遇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现在大王中道改变国政而信韩、魏两国伐楚之论,这正如同吴国相信越国啊。臣听说: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臣担心韩、魏两国低声下气的提出要为秦国消除祸患,实际是想欺骗秦国啊。怎么见得呢?大王之国对韩国、魏国没有几世的恩德,却有几代的仇怨。韩、魏君臣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者已经将近十代人了。他们国土残缺,国家破败,宗庙焚毁。上至将领下至士卒,剖腹断肠,砍头毁面,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泽之中,头颅僵挺,横尸遍野,国内到处可见。父子老弱被捆着脖子绑着手,成了任人凌辱的俘虏,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先祖丘墓,无所祭拜。百姓人民无法生存,亲族逃离,骨肉分散,流亡沦落为男仆女奴的,充满海内各国。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这是秦国最大的忧患,如今大王却要帮助它们攻打楚国,难道不是思虑不周吗!

再说大王进攻楚国怎么出兵呢?大王难道要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若是如此,则出兵之日就是大王忧患他们不能返回之时,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军队借给仇敌韩国、魏国啊。大王如果不从仇敌韩国、魏国借路,那就必定只能通过随水右边的土地来进攻楚国。而随水右边地区,都是大江大河、高山密林、深溪幽谷,这都是些未开发的土地,无法从中取得粮食补给,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等于没有占领。因此大王最后只能落个打败楚国的恶名声而没有得到占领楚国土地的实惠啊。

还有大王从进攻楚国之日起,秦与韩、魏、齐四国必定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响应大王的指令。但是秦、楚两国一旦交战便兵连祸结不会罢休,魏国就将出兵攻打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城邑和地方,楚国原先占领的宋国土地必定会全都丧失。齐国也将向南攻击楚地,泗水地区必定会被齐国占领。这些地方都是平坦开阔四通八达的肥沃土地,却让他们各自单独占领。而且大王击败楚国后必定会使韩、魏两国在中原地区壮大起来,并使齐国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韩、魏两国强大了,完全能够同秦国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边境,东面背靠大海,北面依恃黄河,便再也没有哪国能威胁到它了。到时候天下的国家没有谁能比齐国、魏国更强大,齐、魏两国得到土地保持已得的利益,进而让下级官吏审慎治理,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称帝却是绰绰有余的。

以大王土地的广大,壮丁的众多,军备的强大,一旦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这是大王的失策啊。臣替大王考虑,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秦、楚两国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进逼韩国,韩必定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大王再经营设置山东的险要地势,利用黄河环绕的有利条件,韩国就必定成为秦国的臣属。如果造成了这种形势大王再用十万兵力驻守郑地,魏国必定心惊胆战,许、鄢陵退缩固守不敢出击,那么上蔡、台陵与魏国的联系就会被断绝,这样魏国也将会成为秦国的臣属了。大王一旦同楚国交好,就可以获得韩、魏两个万乘之国的臣服,借此大王再向齐国索要济北之地便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此大王之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这样燕国、赵国没有齐国、楚国作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国、赵国相依傍。然后就可以以危亡震慑燕、赵两国,以武力威胁齐、楚两国,这四个国家不须急攻便可制服了。

秦昭襄王见此道:“善”。于是制止了白起出兵,并辞却了韩、魏的提议。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韩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众随同叛乱,赵伐而胜之,收取东胡欧、代之地。

秦国渭河河水变红三日。

最新小说: 变成反派崽崽后我成了团宠 从假太监到皇帝 每晚穿到皇帝身上 1899扩张之路 剪辑十大盛世,榜首竟是种花家! 重生蜜恋:病娇大佬怀里的心尖宠 大秦万朝:金榜曝光了我的身份 大宋:我变成了高俅 太子他穿越而来 明朝大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