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温殿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日落长安远 > 正文 第二十三章:时来天地皆同力(二)

正文 第二十三章:时来天地皆同力(二)(1 / 1)

元和五年,裴垍因病辞去相位,李纯借机召回了还在扬州的李吉甫。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对李吉甫而言,元和三年的策论案始终是其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二十四桥的明月没有能够抚慰他受伤的心灵,烟花三月的亮丽景色也没有舒缓他郁闷的情怀。因此,再度拜相的李吉甫,已不再是那个可以与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贤明宰相,相反,他频频出手,报复曾经与自己结怨的政敌,就连昔日的知己,贤明正直的前宰相裴垍,也没能幸免,被李吉甫借机贬为太子宾客。李吉甫睚眦必报的作风,传入了天子李纯的耳内,为了防备他不顾大局的快意恩仇,李纯起用了李绛,用来牵制李吉甫。

说起来,二李不仅是同姓,而且还是同宗,他们都出于赵郡李氏,但二人的性格却是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炉。李吉甫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比如,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曾经对宦官深恶痛绝的李吉甫,也悄悄地与宦官搭上了关系。当然,李吉甫拉拢的是元和年间恩宠最隆,威权最盛的大太监,吐突承璀。与李吉甫不同,李绛天生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君臣大义是其行事之准则。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规矩,李绛都会毫不犹豫的加以制止,即使对方是炙手可热的大太监吐突承璀,甚至是天子本人也不行。

元和四年,左军中尉吐突承璀领功德使,盛修安国寺,奏立圣德碑。碑楼建好后,吐突承璀奏请翰林学士为其撰写碑文,并准备了丰厚的润笔费。李纯将这一肥差交给了当时还是翰林学士的李绛。李绛不仅没有欣然接受,更直接上书云:“尧、舜、禹、汤,未尝立碑自言圣德,惟秦始皇于巡游所过,刻石高自称述,未审陛下欲何所法!且叙修寺之美,不过壮丽观游,岂所以光益圣德!”言下之意,你李纯如果刻石记功,就是秦始皇;如果放弃,就离尧舜禹汤近了一步。李纯只好下令推倒碑楼,吐突承璀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也只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悻悻的将碑楼推到了事。

看起来,道德君子李绛似乎更适合执掌朝政,其实不然。李绛是天生的幕僚和军师,是适时提出建议的旁观者,却不是一个理想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的价值,在于语言,在于用冷静的大脑,对形势作鞭辟入里的分析,适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天子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在与李绛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李吉甫落尽下风,其人品似乎也不如李绛,但李吉甫是天生的执行者,他的价值在于行动,雷厉风行的行动。整个外朝,在他的控制下,有条不紊的为武力削藩作着准备,改革官制,整军备武……,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标,削藩,武力削藩。

李吉甫相信,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的死,为长安送来了东风。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将魏博节度使的任免权重新抓到长安手中的机会。李吉甫激动万分,屡次上疏,请求讨伐魏博。一直在守株待兔的李纯,这次也不由的怦然心动,战争,似乎已不可避免。

关键时候,李绛站了出来,他告诉蠢蠢欲动的天子,不要用兵,也无须用兵,此时,长安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等,静观其变,然后伺机而动。李绛断言,不久之后,魏博就会有新的变故发生。李绛如此言之凿凿,当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根据的。

节度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其实,一直以来,他们需要应付的麻烦事一点也不比长安的天子少,比如长安的征讨,比如邻居的挑衅,比如部下的背叛。尤其是最后一点,时刻准备着背叛长安的节度使们也要时刻防备着部下的背叛,为了尽可能的将可能的背叛扼杀在萌芽状态,节度使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妙招。这个所谓的妙招,叫做分兵。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节度使将自己的军队,当然,是一部分,拿出来,分别交给不同的将领,人为制造出统兵将领之间的势力均衡,使他们相互牵制。如果有谁想发动叛乱,他就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单干,力量就会比较单薄,那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只要不是脑残,谁也不会作这样的傻事;单干有危险,广泛结盟的危险系数一点也不比单干低,因为造反这样机密的大事,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否则,人多嘴杂,保不齐就有哪位仁兄,或有意,或无意的就将秘密泄露出去,没准你还没有来得及行动,脑袋已经被人摘了下来。这样危险,那样也不安全,那些统兵将领们就只剩下一条路,老老实实的待着,只有这样,心里才会比较踏实。几十年来,那些骄横的藩镇就是仗恃着这个所谓的分兵政策,控制着手下那些骄兵悍将。

但是,这个貌似完美的御人之术,其实并不完美,因为它有一个漏洞,唯一的漏洞,却也是致命的漏洞。李绛发现了这个漏洞,所以,他准确的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魏博将会发生什么。

这个唯一的漏洞,就是人,操纵这一制度的人。任何一种规则,任何一种制度,无论多么完美,都需要由人来完成。这个所谓的分兵政策也不例外,它能够完美运转的前提,就是节度使要有一定的威望和过人的智慧,或者换一种说法,这个人必须足够狡诈。战火中走出的田承嗣,无疑具备这些条件,他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们收拾的服服帖帖。而田怀谏还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既谈不上有什么威望,更谈不上狡诈,至于他的母亲元氏,不过是一介女流,见识也高不到哪里去。如此一对母子组合,行事难免颠三倒四,不合体统,最终必将导致人人不忿,个个怀怨,这就大大提高了统兵将领联合叛乱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到那时,田怀谏的结局不外乎两种,要么被乱军杀死,要么被送到长安处死。

如果叛乱成功,不管谁将接替田怀谏的位子,都将面临相邻各道的挤压。因为节度使们最忌讳的就是部下的叛上作乱,虽然他们也经常这样干。那时,如果魏博不投靠长安,必将被相邻诸道捣成粉末。因此,长安需要作的,不是发兵征讨,而是操练人马,制造声势。如此,不出数月,魏博就会主动归附长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上上之策。

不久,具体的说,是一个多月之后,长安接到了魏博监军的奏报:魏博军士,把田怀谏赶出了牙门,推举牙内兵马使田兴为留后。又不久,具体的说,是几天之后,李纯接到了魏州飞马送来的魏博六州的地图,以及坐待诏命的奏疏。田兴用这个举动,向长安,也向世人宣布,魏博从此归顺长安!

不出李绛所料,魏博一个幼稚的孩子和一个无知的妇人,将一切繁琐的军政事务都交给了身边的家僮。蒋士则,一个身份卑微的家僮,由此一跃成为魏博军政事务的实际操纵者。一个家僮,自然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钱,大把的钱。他丝毫不管你是贤能的,还是平庸的,甚至是臭名昭著的,只要送我钱,拍我马屁,就是我喜欢的,我就升你的官;反之,就是我所憎恶的,我就降你的职。总之,凭一己之好恶,调易诸将,终于导致诸将的不满和愤怒。现在,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有一定威望,众人都认可的领导。恰巧,牙内兵马使田兴来了。

田兴,是一个神童,很小的时候就精通兵法,弓马娴熟,为田承嗣所激赏,曾对田兴的父亲说:“他日必兴吾宗”,于是,起名为“兴”。田季安继任魏博节度使,想起爷爷的话,加封田兴为兵马使。但好景不长,二田之间的蜜月期很短,就草草结束了。导致二田关系紧张的起因是田季安的残忍好杀,正直的田兴自然看不惯,屡屡进谏,田季安不仅不加以收敛,反而疑心生暗鬼,认为田兴在收买人心,必定有所图谋,因此,将其贬为临清镇守,并欲寻机加害。万般无奈的田兴只好使出杀手锏,屡试不爽的避祸绝招,这个绝招,当年的司马懿老先生也曾用过,那就是装病。从此,田兴就得了风痹,整日卧病在床,终于逃过了杀身之祸。不久,田季安死了,年仅十一岁的田怀谏继位,因为田兴深得人心,特地将他召回,恢复了他兵马使的职位。

接到任命的田兴凌晨入府,刚刚进门,就吓了一大跳,因为他被包围了,被几千人团团包围了。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更令他惊惶不已,以至于坐到了地上,因为这几千名将士齐刷刷跪在了他的面前,请求推举他为留后。勉为其难,田兴接受了将士的请求,却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准伤害元氏母子;第二,严格遵守朝廷法令;第三,申版籍,清官吏。

数千将士一拥而入,将元氏母子强行迁出了节度使牙门,田兴为他们另行安排了住处。当然,魏博的这些骄兵悍将绝不是吃斋念佛的善男信女,人总是要杀的,比如那个不可一世的蒋士则,一个身份卑微的家僮,一个得志便猖狂的跳梁小丑,最终变成了刀下亡魂,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如果没有田兴的约法三章,估计元氏母子也逃不脱一刀两断的命运。

说起来,魏博田怀谏和成德李惟岳的经历惊人的相似,但最后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嗜杀的父亲,骄纵的家奴,部下的反叛,李惟岳的故事仿佛正在田怀谏的身上又一次上演,但田兴不是王武俊,所以,哭哭啼啼的李惟岳还是被三尺白绫结束了生命,而田怀谏虽然失去了魏博节度使的位子,却换来了一生的平安与富足,从这个角度讲,田怀谏绝对是得大于失,而这一切,都是拜田兴所赐,田兴还真是个厚道人啊。

厚道的田兴一坐上魏博留后的位子,就立刻作了一件更加厚道的事,归顺长安。其实,田兴作出这种选择,并不仅仅是形势所迫,更因为他是一个心怀忠义的人。

田兴的忠义源自于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田庭玠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那还是田悦担任魏博节度使的时候,那时的田庭玠是节度副使,他对田悦屡屡抗命的行为很不以为然,多次劝谏田悦应谨守臣节,无奈田悦不肯听从,无计可施的田庭玠竟然忧愤而死。

田兴继承了父亲的忠义,却远比自己的父亲更加聪明,所以,当忠言逆耳,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没有像父亲那样忧愤而死,而是用智慧保住了自己的有用之身。风云变幻之际,田兴敏锐的抓住了机会,从而将整个魏博引向一片坦途。

最新小说: 抗日之不世军神 三国第一霸主 穿越到明朝朱由检 第一章穿越背锅的 穿越之明正德皇帝 大唐太子要辞职 抗战之最强特种兵 穿越火线之最强佣兵 刚刚穿越,人在唐朝,准备去继承大唐皇位! 抗日之超级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