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都说办奥运好,办奥运确实好,可是当我偶然间看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却又松动了,现在请大家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办奥运与办教育》
郭松民
当我还没有从一个农民父亲因为付不出儿子孙大朋上大学所必须的5308元学费而“自杀谢罪”所造成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看到了“2008年奥运之前我国十万名官员将赴英国培训”的消息(见8月26日《羊城晚报》),我不由的一声叹息:雪中送炭的事情太少了,锦上添花的事情又实在是太多了。
从消息中披露的情况看,这一培训计划平均每年要花2.5亿英镑,现在距北京奥运会还有4年时间,所以总数应该是10亿英镑。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1:14左右的汇率,大约相当于140亿人民币。如果这笔钱按每人5000元来资助孙大朋这样的特困生,可以资助280万人,中国大学的贫困生现象可以说基本上就解决了。如果把这笔钱用来办“希望小学”,按每所小学20万人民币计算,则可以办7万所;按每所小学有100名学生计算,则有700万名孩子可以上学。这还仅仅是培训官员的费用,其他费用还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呢。
办奥运如此花钱,拿金牌花多少钱呢?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研究员李力研算过这样一笔账: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4年40亿的投入获得5块金牌,每块折合8亿;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获金牌16块,当时的体育经费已涨到每年30亿元,合7.5亿1块金牌;目前体育总局每年的事业费是每年50亿元,即便这次我们仍然拿到28块金牌,每块金牌的成本仍然在7亿元左右。李力研感叹说“我们对于金牌的追求是不计成本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金牌数量的提高,并不是民众体质普遍改善后“水涨船高”的自然结果,而是政府根据一个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体育发展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竞技体育方面的结果。在“中**团”金牌数量猛增的背后,是普通民众缺少健身场所,孩子们没有地方打篮球和踢足球。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就曾经坦承:“我当政时最大的遗憾是人民的体质改善得还不够快,日本人的体质提高得比我们快,二战后他们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2厘米,而我们还不到4厘米。”
和在奥运方面“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相比,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则只能用“吝啬”两个字来形容,高校录取通知书竟成“催命符”、失学儿童还要靠“希望工程”上学就是证明。有人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金字塔的话,教育是金字塔的基座,而竞技体育则是金字塔的顶尖。把有限的资源盲目地向奥运倾斜,等于抽取金字塔基座的砖头,去修造它的顶尖。这样持续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要办教育就不能办奥运会了?我想说的是,办教育和办奥运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奥运还是要办的,但它应该是在我们办好教育的前提下,和我们的国力相称的奥运;金牌还是要拿的,但它应该是在体育回归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位之后的自然成果。如果我们的金牌不是建立人民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体质普遍增强基础上的金牌,那它只会使我们虚荣,不会使我们光荣;只会使我们虚弱,不会使我们强大。这样的金牌,不要也罢!
重生之光之子_重生之光之子全文免费阅读_转载,办奥运与办教育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