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小友——”
有人出声打断谢小二。
谢小二抬头:“怎么?”
对方一身朴素灰色中山装,年近六十,精神矍铄,双眼中如有智慧的汪洋大海,深不可测。
他斟酌道:“我见你提笔之初写下论题:命p_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然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换而言之,想证明猜想,应该是1+1。然而你写下的解题公式似乎是在证明:1+2?”
嚯!
这里有个懂行的!
众多记者闻风而来,话筒呈万箭齐发状伸至中山装老者面前。
“请问您了解哥德巴赫猜想吗?”
“您能不能说说目前国际上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已经取到哪些成果?”
“这名在升旗台上奋笔疾书的年轻人,您觉得他能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吗?”
“很多人都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如果真被证明成立,对社会与人类的科学发展是否存在好处。”
……
没想到自己随口问了一句便遭到这么多记者围攻,老者感到十分无奈。
发现谢小二没搭理他的意思,老者便对镜头解释道: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这个能很容易查到答案,我在这里就不向大家解释了。我现在说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与国际上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进展。
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数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此后许多数学家们就从这方面入手,从1920年,挪威的brun证明了?“9+9?”;1924年,德国的rademacher证明了“7+7?”……一直到六十多年前,byxwrao和bhhopappb以及意大利的bombieri证明了:1+3。
1+3也是目前全人类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最新进展。”
“之后几十年里,人们对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再无新的突破,想要证明这个猜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老师老师,我有问题!”
忽然有个不过十二三岁大的小男孩跑过来。
“……”
小孩,你把这里当成学堂了?
许多人额头上冒出黑线。
老者问道:“你有什么问题?”
小男孩气呼呼地推开拦住他的警察叔叔,走到老者面前说道:“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问题根本不用证明啊!”
他扳着手指头:“像4等于2+2,6等于3+3,8等于3+5,10等于5+5……本来就是这样,干嘛还要证明呢?”
老者闻言哈哈大笑,打趣道:“小家伙,居然知道用不完全归纳法。但是这样可不行,就比如我问你,根据你刚刚这个说法,那你知道自然界到底有多少个数字吗?”
小男孩摇头:“不知道。”
老者说道:“那你怎么能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句话是对的呢?”
小男孩反问:“那您给我说个错的呗?”
老者:“……”
反证法。
一刀致命。
见老者拉长了脸,众多记者和围观人群纷纷大乐,小男孩找不到笑点,又问老者:“老爷爷,证明这个猜想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好像也是我们想知道的。
所有人都在这一刻放下手里的活计,看向老者,希望他给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答案。
是啊,总看你们这群研究数学的,今天证明这个,明天证明那个,时不时提出一个新的猜想。
说到底,证明这些猜想到底有没有用呢?!
老者没辜负大家的期望,他弯腰在小男孩脑袋上摸了摸,慈祥道:
“我们总是会有很多问题,也迫切能够解开它们,得到答案。
但我们很难找到答案。
而且有很多问题就算找到答案,也不一定对别人、对这个世界有用。
有用的似乎只是我们这些研究问题的人,因为一旦问题解开,我们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愉悦感。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看似无意义,想解开它耗时耗力的问题,也许在未来的某天,它的答案能够给予后人灵感,促进社会与科学发展。
比如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
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现在你懂了吗?”老人微笑道。
“懂了!”小男孩兴奋道。
“一些问题我们现在看起来没有研究它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找出答案,等以后哪天有人需要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就不用费尽千辛万苦去解开这个问题,因为有现成的答案摆在身边,他们直接拿过来用就好了!”
“答得很对!”老者又摸摸小男孩的脑袋。
用最粗犷的例子解释,就比如古人算数,从加减法到乘除法,理出计算公式并确认可行后,后人便不再需要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数过去,扳手指求出答案。并在乘除法之后,二次方、三次方出现了;圆周率出现了;勾股定理出现了……又在这些东西之后,一个个高深的方程式与数学定式接连出现。
如果最开始没有人理出加减与乘除法的计算公式,那之后的一切还会出现吗?
回归主题,一些问题的答案如今看似没用,但是累积在一起,迟早会产生质变,引发一次社会与科学上的大跃进。
“那这个大哥哥,他如果证明了这个猜想是对的,老爷爷你们应该会很高兴吧?”小男孩兴高采烈地问道。
“何止是高兴!”老者颇有感慨,
“整个国际数学界都会因此引发大地震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