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参加日讲,原本是想给年轻的皇帝好好上一课,一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让皇帝增加对自己的尊敬,也好扩大话语权;二来也确实是想用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皇帝,打造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有道明君".
没想到朱由检可倒好,反倒借题发挥,给大臣们上起课来,还让暂未恢复官职的徐光启大讲世界地图.这可让这些满腹经纶之士大为光火!
而且朱由检还借着《皇明祖训》,第一次明确了大明帝国的疆域.对此很多大臣也并不赞同,只是孙承宗,袁可立和王在晋这三位重臣支持朱由检,其他人也不好当场反对.但对于世界地图,他们可就不客气了,明里对徐光启大加抨击,实则是向皇帝表达自己的严重不满.
从朱由检这方面来说,虽然预料到了"世界地图"这个新事物肯定会让一些人难以接受,但也没想到大臣们反弹的情绪如此强烈,甚至上升到"异端邪说"的高度.而且不光是这些已为重臣的老头子,就连那些年轻的国子监监生,也大多不肯相信徐光启所讲.
最后还是孙承宗息事宁人,请徐光启"稍事休息",让来宗道继续讲《诗经》,才将矛盾暂时掩盖了下去.朱由检当然也得卖孙承宗几分面子,耐着性子将这堂日讲听完.这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暗战",最终只能算打了个平手,朱由检也第一次领教到了明代官僚集团的强大力量.
日讲结束之后,朱由检来到皇后蕊儿的坤宁宫,原想着夫妻分别两个多月,现在刚刚安顿下来,今晚要好好温存一番的.只是一想到朝中大臣对最基本的世界地图都拒绝相信,那以后自己再推行任何改革,也必是困难重重,朱由检的心情就全被破坏了,甚至用膳时都在走神.
蕊儿看出朱由检的心不在焉,忙温言询问其故.朱由检对蕊儿当然没什么好隐瞒的,就把今天日讲的经过源源本本说给她听,说完还郁闷地道:"你说咱们当日在秦王庄时,想做什么就做了.现在当了皇帝,反倒受限制更多!"
蕊儿听罢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道:"蕊儿不懂国家大事,依祖制也不可干预朝政.不过万岁初登帝位,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小小的泾阳县,而是整个大明;权力更大了,但面临的困难也成倍增多,一时难以适应也是正常的.
"万岁可先易后难,捡着那些大臣们不怎么反对的事去做,则万岁权威日重,以后再做那些难做的事,阻力也就没那么大了.而且一件事的推行,如果只是万岁自己做未免太过费力,若有一部分朝臣相助,就会顺利很多."
朱由检顿觉豁然开朗,再想想自己登基以后的经过,果如蕊儿所说.像扳倒魏忠贤这么难的大事,是借重了勋臣张惟贤,以及秦兵的力量才达成的.如果自己直接向魏忠贤开战,别说碰一鼻子灰了,现在有没有命在都不一定.
而扳倒魏忠贤以后,自己的一系列决策之所以没有受到朝臣的反对,是因为这些决策实际是对被阉党打压了太久的东林党以及其他中立派有利的.顺水推舟当然容易,现在自己要逆水行舟,触动这些人最顽固坚守的理念,甚至是实际利益,遭到反对也是必然的.
而蕊儿给他出的主意,实际上就是"温水煮青蛙",将前任皇帝分散出去的权力一点一点地收回手中.等到人事,财政,军事等所有大权尽在掌握时,再推行新政也就容易多了.而且要着力培养一批忠于皇帝,执行力强的大臣,这样才能迅速统一舆论,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想通了这一节,朱由检大为兴奋,连饭也不吃了,直接把蕊儿抱上了龙床,用实际行动好好感谢了她一番.
第二天早朝时,朱由检果然改变了策略,对朝臣们提出的一些涉及到人事上的调整一概诏准,尤其是"枚卜",这让东林系大臣不禁大喜过望.
所谓"枚卜",其实就是重选内阁成员.但阁臣位高权重,大臣们谁都觉得自己最有资格做,难免为此争论不休;皇帝也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定下人选,以至于耽误朝政.
后来不知道是从哪任皇帝开始,发明了"枚卜"之法,说白了就是抓阄.也就是从一大堆候选名单中随机抽取几个,抽上谁,谁就做阁臣;然后按照年龄排序,年龄最长者为首辅,次长者为次辅,以此类推.
朱由检之前一是认为此法形同儿戏,二是也不愿意让东林党人完全控制内阁,因而一直没有批准"枚卜",让那些急着取代曙来等阁臣的大臣们焦躁不已.今天终于同意,自是"大快人心".
不过朱由检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枚卜大典要放在恩科之后进行,而且皇帝也可亲自提名几个人选.众大臣一想皇帝好不容易同意了,可别节外生枝,于是也满口答应,心想反正候选人有几十人之多,绝大多数是东林党,抽中其他人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
定下这件大事之后,朱由检以宫中四卫在京师兵变中表现不佳为由,要求裁撤宫中四卫,新设皇城警卫团.
对朱由检这个要求,大臣们倒没有太大反对,毕竟这是关系到皇宫宿卫的大事,也算是皇帝的家事,和朝政关系不大.虽然也有人.[,!]觉得四卫乃宣德年间所设,算是祖宗成法,不宜轻动;但朱由检以"卫所增减,多有先例"为由坚持己见,他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于是朱由检立即降诏,任命燕凌为皇城警卫团指挥使,品级为正三品,警卫团的人员则全部从特战队员和秦兵中选拔.至于原来的宫中四卫,则并入三大营中,暂归解胜,李定国,郝永忠统辖.
如此一来,朱由检不但确保了皇城内的安全,也不动声色地撤销了四卫的建制,迈出了机构改革的第一步.
就在准备散朝时,一名兵部官员突然闯入乾清宫,气喘吁吁地奏道:"陛下,辽东紧急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