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从邺城出兵时,一共出动了五万兵马,这与公孙瓒围蓟城时的兵力相同。
当初公孙瓒从南皮出发时,带走了三万精锐,而当他从广阳撤回南皮时,带回来了三万三千人。虽然这里面有一万八千人是单经贡献的新兵,但至少让公孙瓒的面子好看许多。
袁绍就没有公孙瓒这么有面子了,当他返回邺城时,就剩下两万兵力,可谓元气大伤,而且很丢面子。
虽然同为兵败撤退,但公孙瓒的撤退好歹还有当世大儒卢植出面调停,可以拿出来遮人耳目,而袁绍的无功而返却是令各地的军阀们听说之后,都大大的吃了一惊。
袁绍手下的谋士武将如此众多,而且是以五万人对付兵力仅剩两万的韩馥,结果却是损兵折将如此,这让大家都迫切地想要知道“不死小强”韩馥究竟是如何算计的袁绍,把袁绍“坑”的这么惨。
很快,有心人就将发生在冀州和幽州的四方混战的结果统计了出来,然后,人们便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进攻方公孙瓒战前兵力五万,战后剩下三万三千,其中邹丹战死,公孙越被活捉,先锋关羽和张飞阵前受伤,公孙瓒损失精锐部队一万五千,战马万匹。其中,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不敌李严的“龟阵战车”,伤亡一千以上。
防守方刘虞战前可用兵力一万八千,与公孙瓒一战之后死伤五千五百人,其中战死两千五百人,三千多受伤的士兵最终治愈重返战场的有两千人。如果算上徐邈从公孙瓒降兵中转化过来的三千人,那么此战到最后刘虞的兵力不仅没有减少,还多出来了五百多人。
参与防守作战的刘虞这一方,出场的将领全部是年纪不超过三十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有二十三岁,无一人被俘或者被杀,仅有孙礼在守城时受了轻伤。
进攻方袁绍战前兵力五万,战后仅剩两万一千,其中大将文丑被俘,将领蒋奇战死,郭援受伤,袁绍损失精锐部队一万五千,战马上千匹。其中,麴义麾下先登死士与张郃麾下大戟士发生况下,他们不仅保住了原来的地盘,而且替盟友韩馥守住了地盘,更加过分的是战后居然还多出来一万部队!
刘虞父子的胜利,极具冲击力,使得许多原本不看好他们的士家大族开始重新考虑对待刘虞父子的态度,也使得想要依附和投效刘虞父子的人们坚定了态度。
试想一下,在自身受到重重围攻的情况下,还能毅然伸出手来援救盟友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抛弃下属和朋友呢?
当公孙瓒从幽州回撤的时候,正是袁绍和韩馥释放文丑。
郭图返回邺城,将太史慈的条件向袁绍汇报,袁绍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有人会说,袁绍可以假意答应刘和的条件,等到文丑获释之后,再度封锁黄河沿岸,这样岂不是阴了刘和一把?可是,请不要忘了,这种谈判的事情都是要公布天下的,袁绍真敢这么做,那他就是拿自己的脸面和信誉不当回事了。袁绍如此重面子的一个人,能自辱么?
等到冀州的形势稍微平静一些的时候,远在蓟城的刘大公子不知道犯了什么病,忽然让龙虎卫偏将军鲜于银率领五千骑兵出现在了紧邻安平国的中山安国一带。
上次鲜于辅率领六千骑兵南下,搅得冀州天翻地覆,这次又来一个复姓鲜于的家伙,还带着五千气势汹汹的士兵,这是要弄啥?
那是因为大公子对刘大耳朵非常的不满意,不等秋后,就让鲜于银前来讨账了!
瘿陶城内,还驻守着太史慈的四千精锐骑兵,此时鲜于银又率领五千骑兵逼近了安平国,这让桃子三兄弟有些坐卧不宁。
刘备急忙派出简雍前往南皮向公孙瓒求助,结果公孙瓒将简雍没好口地骂了出来。公孙瓒质问简雍,当初他率军北上的时候,刘备带着兵马跑到紧邻薄落亭的堂阳一带,是在弄啥?
看来公孙瓒总算看出了刘备与袁绍暗中眉来眼去的行为,生出了严重不满和戒备的情绪。
公孙瓒告诉简雍,这次他不会再替刘备出头,如果刘备不想被鲜于银和太史慈围攻,那就赶紧带着自己积攒的三千人马撤到青州去,反正安平相是不能再当了。
简雍无能为力,只好返回信都将公孙瓒的意思告诉了刘备。大耳朵是个很有决断的人,尤其是在跑路的时候,从不拖泥带水。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如果继续呆在冀州,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根本没有机会在袁绍、公孙瓒和韩馥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
刘备于是立即带着五千人马和自己的手下撤离安平,直奔黄巾动乱正凶的青州而去。刘备撤离时打的旗号是前往北海国义助孔融对抗黄巾余孽,然后十分腹黑的拐走了公孙瓒当初派给他的两千骑兵。
刘备走后,刘政走马上任,成为新的安平相。当然了,这件事情是得到公孙瓒同意的,条件就是刘和不能掐断了公孙瓒从辽西、右北平途径雍奴至泉城的交通生命线,允许北方的战马等物资运往南皮。
本来当初四方会谈的时候就说好了,信都作为各方自由贸易的区域,安平境内不设常备军,结果被刘备搞得一团糟,现在由刘政前来打理,大家也就乐见其成。
刘和本来想把徐邈放到信都的,因为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文宣队长”实在太有才了,想不重用都不行,但他觉得北方还有那么多的乌桓人等着徐邈去感召和转化,于是就将更加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徐邈。
刘备撤出安平,带着五千新兵跑到冀州进行长途“拉练”的鲜于银,立即率军返回北方,其实就是虚晃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