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上一人忽道:“儒家之思想,颇为复杂,植根于神州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的变化,故而能绵延至今,地位显赫呀。”众人视之,乃伏生也。伏生道:“先贤孔子乃是儒家的创始人,精通《周礼》,认为人人若安分守己,互相关怀,便可实现一个大同世界。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宜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故而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革除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局面;至于鬼神之说,主张‘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应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之学说,提出了‘性本善’之论;认为人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孟子主张‘仁政’,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论,可谓惊世骇俗,颇令人称道。
孟子之后,有影响力的大儒乃是近人荀子。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主张‘天人相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蒙恬道:“荀子有二个弟子:一曰‘韩非’,一曰‘李斯’。二人所习虽为儒学,却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皆名重于世。稷下学宫的儒家弟子中,不知可有如二人一般出类拔萃的人物?”伏生笑道:“现有一人,六德(1)、六行(2)、六艺(3)皆佳,不负才俊之名。”蒙恬问是何人。伏生指着一堂堂一表的年轻人道:“乃薛人叔孙通(4)。”叔孙通忙起身答礼。
(1)六德:智、信、圣、仁、义、忠。(2)六行:孝、友、睦、姻、任,恤。(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
座上又一人笑道:“细究起来,道家与儒家可谓渊源颇深。因为儒家之创始人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并自认老子为其师呢。”蒙恬见其丰神飘洒,仪表不凡,问这人是谁。王离答道:“乃道家的饱学之士,姓李,单名一个晟字。”蒙恬忙抱拳致意。李晟还了礼,笑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乃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道家之圣人,前期为杨朱。杨朱曰:‘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2)’
(1)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又名《道德经》;根据出土资料,乃《德
篇》在前,《道篇》在后,故另一说法为《德道经》。(2)语出《列子·杨朱》。
杨朱之后,可称道者:乃老子与庄子。老子的名著是《道德经》,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曰《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曰《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两篇合称《道德经》。昔日关尹得之(1),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1)关尹:秦国函谷关的守关官员尹喜。
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主张‘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在老子看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故而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如此才能避免灾祸。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1),早年曾在蒙做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虽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其拒绝,遂终身不复仕。
(1)蒙:今河南商丘市。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其名著《庄子》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庄子》一书,文采斐然,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皆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最高境界是‘无所恃’,如此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讲究‘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