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子转到了649年,这一年是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最后一年。
这年五月,李世民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有时连话都不能说清,所以只能在长安城南边四十里外的CW宫修养,这里的CW宫是皇帝专用的疗养院,环境肯定非常好,但再好的环境恐怕也挽回不了老李同志的性命了。
由于老李病情恶化,这小李也是一刻不敢怠慢,天天守在老爸身边伺候着,人一疲劳,就容易长白头发,小李就很疲劳,所以长出了几根白发,这长白头发倒无所谓,但这偏偏被李世民发现了。
李世民见到李治头上的那几根白头发,老心疼了,对李治说道:“治儿啊!你能这么的孝顺,父皇我就算死又有什么遗憾呢?”说着说着老李同志不禁泪流满面。
老李同志自知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内心满满的都是酸楚,他召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似乎有话要交代,但想说却又说不出来(难受啊),看来病的不轻。
又过了几日,李世民病情危重了,他又立即召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艰难的对他俩说道:“两位爱卿啊!我可能就要不行了,这大唐帝国就交给你们了,太子仁孝,你俩要好好的辅佐他呀……”
皇帝临终托孤,被托孤的大臣们倍感责任重大。
李世民又对褚遂良说道:“遂良呀,无忌同志是个好同志,你也要好好地和他相处,不允许别人对他不敬啊……”(这大舅哥当的,真荣幸)
在交待完后事后,李世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辉煌而又短暂的人生,此时的李世民年仅五十二岁。
在李世民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李治抱着舅舅长孙无忌大哭了一场,非常的伤心(多孝顺的孩子)。
老皇帝驾崩的时候是个非常敏感的阶段,若是他老人家是在皇宫中升天的,那好办,将太子召进宫来立即继位,然后发丧,一切顺利成章。
但要是皇帝在宫外挂了,那就得小心了,这时候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们必定不会贸然的将此消息通告出去,因为要防止各种不确定因素,诸如各地藩王的谋反,首都卫戍部队的哗变等等。
比如秦始皇在东巡的时候,不幸给挂了,他那些大臣们就没有立即发丧,而是加班加点儿的将老板的尸体往咸阳运,由于是夏天,为掩盖腐烂尸体发出的臭味,他的大臣们还将死鱼烂王八等一系列海鲜堆放在始皇旁边(咋这命呢)。等回到咸阳后才正式的将始皇驾崩的消息公布天下。
这李世民也一样,由于他是在CW宫咽气的,所以当时在场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也遵循老传统,密不发丧,而是赶紧护送太子李治赶赴皇宫就任皇帝职位。看来“国不可一日无主”这句话,那可真不是吹的。
李治顺利的握住了权力的交接棒,他迅速地赶回在CW宫以北四十里的长安城。等待他的又将是一段传奇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总结李世民的一生。
李世民,大唐帝国开国元勋,唐王朝第二任董事长,在位期间勤勤恳恳,缔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却不幸早早的去世。
老李同志共有儿子14个(大多死的很惨),女儿23个,挺多的。皇帝嘛!媳妇多,孩子就多,这也很正常,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康熙、乾隆帝,那都是有四五十个孩子的。现在在中国估计有孩子超过十个的都不多了吧。
李世民去世后被安葬在昭陵(今SXLQ县老李同志最终与他心爱的长孙皇后长相厮守了,长孙皇后去世的早,所以昭陵早早的就开始修建了,而且陆陆续续修建了一百多年,可见我大唐帝国在当时的实力之雄厚。
李世民的一生,那是坎坷且又宏伟的一生。
史学家们对他的一贯评价那就是一个字:“牛”!我当然也不敢反对,因为李世民的功绩却是稳稳当当的摆在那的,不可否认。
李世民的文韬武略,那是绝对的值得一赞,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那万人之上的皇位来的不是怎么光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缕一缕就明白了,李世民,他作为李渊开创唐朝的主力干将,这是历史书上这么说的,但他毕竟是老二,理论上当不了太子,也就当不了皇帝,但理论上又说了,只要没了老大,老二就是实际上的老大了,所以不得不假设李世民本来就有争夺储位的想法。
二来看看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李建成已经29岁了,而当时的李世民刚刚20,一个毛头小伙子,和一个三十岁的人,谁更稳重?当然是李建成了。
李建成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帮助李渊迅速的建立了唐朝,并且在立国后就被立为太子,这之中也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按理说李建成是没有必要为当太子而闹心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太子,还有李元吉这位重量级人物站在他这一边,也没有必要对李世民有所动作(比如历史上记载的给李世民酒里下毒的说法)。
但李建成还是有所反应了,为什么呢?用粗话来说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呗!用细话说还是这个理儿。
皇权斗争是很残酷的,骨肉相残的场面举不胜举,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就上演了一出,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吧。
我们大多数人眼里一直都是推崇李世民为正面角色,而李建成、李元吉为反面角色的,这是一种误导,导致这种误导的真正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从来都是为成功者所书写的!(精辟)
历史已经定格,但诸多谜题恐怕是再无答案了,但真理总是存在的,只要你有一颗寻求真理的心(好有哲理)。
斯人已逝,我们就不必计较了,来看看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同年,李治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
高宗继位前期,那也是很勤奋的,新官上任嘛!总得表现表现,但在这小有名气的“永徽之治”之中,一位触动中国历史的女性就要开始她的奋斗了!
(本章完)